一 項目申報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卓越人才培養計劃
申 報 書
卓越計劃名稱: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卓越計劃負責人: 張 青
申報學院(蓋章):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申 報 時 間: 2013年9月1日
教務處制
二○一三年四月
一、基本情況
1、基本信息 | ||||||||||||||||||||
計劃名稱 |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 |||||||||||||||||||
試點專業 | 軟件工程 | 試點年級 | 2013級 | |||||||||||||||||
培養目标 | 培養掌握數學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具備運用數學知識、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國家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一流數學師資。 | |||||||||||||||||||
2、 負責人基本情況 | ||||||||||||||||||||
姓名 | 張青 | 性别 | 女 | 出生 年月 | 1965.05 | 職稱 | 教授 | |||||||||||||
最後 學曆、學位 | 博士研究生、博士 | 所學專業 (限第一學曆專業)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
近三年教學研究與改革情況 | ||||||||||||||||||||
近三年來主持和參與的主要教研項目: 1.2012年湖北省高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産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軟件工程”(鄂教高[2012]13号),主持人 2.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雙生子出生性别比及其在人口統計中的功能研究”(10YJA910003),第三參與人 3.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校級精品課程《數據結構與算法》(2010CK14),主持人 4.湖北省省級教研項目“基于能力培養的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探究”(2011366),第二參與人 5.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實驗教研項目“地方高校校企聯合培養軟件人才模式研究”(zj1137),主持人 6.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教材項目“數據結構”(2011cj05),主持人 近三年來主要成果與教研代表作: 1.教研成果“M+模塊式課程體系的構建”獲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2012年教學成果一等獎,主持人 2.論文“數據挖掘技術在企業設備管理中的應用”獲黃岡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第一作者 3.論文《地方高校面向數學應用與信息處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學院,2012,(6),第一作者 4.論文《地方高校數據結構課程建設的思路》,科教文彙,2007.03,第一作者 5.The Large Prime Numbers Generation of RSA Algorith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2011.08(EI) 6.An effective dynamic 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engineering problem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EI) | ||||||||||||||||||||
3、教師隊伍 | ||||||||||||||||||||
專任 教師數 | 其中 | 兼職 教師數 | 其中 | |||||||||||||||||
教授 | 副教授 | 其它 | 高級 職稱 | 中級 職稱 | 其它 | |||||||||||||||
18 | 6 | 10 | 2 | 8 | 8 | 0 | 0 | |||||||||||||
教師年齡結構 | 30歲以下 | 30歲-50歲 | 50歲以上 | |||||||||||||||||
0 | 21 | 5 | ||||||||||||||||||
教師隊伍具體情況 |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齡 | 專職/兼職 | 兼職教師 工作單位 | |||||||||||||||
1 | 張 青 | 女 | 48 | 專職 |
| |||||||||||||||
2 | 劉煥彬 | 男 | 56 | 專職 |
| |||||||||||||||
3 | 彭 錦 | 男 | 51 | 專職 |
| |||||||||||||||
4 | 陳文略 | 男 | 50 | 專職 |
| |||||||||||||||
5 | 何中林 | 男 | 42 | 專職 |
| |||||||||||||||
6 | 楊族橋 | 男 | 41 | 專職 |
| |||||||||||||||
7 | 庫在強 | 男 | 43 | 專職 |
| |||||||||||||||
8 | 廖小勇 | 男 | 43 | 專職 |
| |||||||||||||||
9 | 牛冀平 | 男 | 50 | 專職 |
| |||||||||||||||
10 | 姜國松 | 男 | 37 | 專職 |
| |||||||||||||||
11 | 孫鋼鋒 | 男 | 41 | 專職 |
| |||||||||||||||
12 | 餘志超 | 男 | 41 | 專職 |
| |||||||||||||||
13 | 方 元 | 男 | 31 | 專職 |
| |||||||||||||||
14 | 胡志華 | 男 | 36 | 專職 |
| |||||||||||||||
15 | 朱澤民 | 男 | 34 | 專職 |
| |||||||||||||||
16 | 周 靜 | 男 | 34 | 專職 |
| |||||||||||||||
17 | 肖 飛 | 男 | 32 | 專職 |
| |||||||||||||||
18 | 肖小紅 | 女 | 36 | 專職 |
| |||||||||||||||
19 | 劉東升 | 男 | 38 | 兼職 | 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 |||||||||||||||
20 | 謝永攀 | 男 | 42 | 兼職 | 黃岡市天元科技有限公司 | |||||||||||||||
21 | 倪繼貴 | 男 | 44 | 兼職 | 湖北黃岡廣電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 |||||||||||||||
22 | 饒水龍 | 男 | 50 | 兼職 | 黃岡廣播電視電影局 | |||||||||||||||
23 | 于憲明 | 男 | 42 | 兼職 | 深圳軟件園 | |||||||||||||||
24 | 鄭彩霞 | 女 | 48 | 兼職 | 廣州奧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25 | 陳利燕 | 女 | 32 | 兼職 | 黃岡市規劃局信息服務中心 | |||||||||||||||
26 | 胡家斌 | 男 | 34 | 兼職 | 武漢微普信息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 |||||||||||||||
注:專任教師隻統計承擔本專業專業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 兼職教師隻統計來自校外的人員。
|
二、實施基礎
1、專業教學資源與條件(教學團隊、教學資源等基本情況;實踐教學條件與利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方面的情況。) (1)專業教學團隊 軟件工程專業從2006開設以來一直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标,大力引進人才,加大對年輕教師的培養力度,不斷加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本團隊現有校内骨幹成員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講師2人;博士10人,碩士8人。本團隊中教師都有多年從事軟件工程專業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科教學的經曆,許多教師具有工程技術背景,項目負責人張青教授以及成員楊族橋、孫鋼鋒等6名教師具有“系統分析師”、“系統架構師”的高級資格和認證,有15名教師具有“軟件設計師”等中級資格認證。 (2)專業教學資源 軟件工程專業2012年被省教育廳批準确定為湖北省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産業人才培養計劃本科項目,2013年确定為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擁有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數學應用與信息處理綜合訓練中心),校級精品課程(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網絡、計算機導論、離散數學、計算機組成原理),校級重點建設課程(軟件體系結構),校級重點建設大學生創新基地(大學生軟件創新工程基地)等教學資源。 (3)實踐教學條件 軟件工程專業擁有湖北省高等學校實驗示範中心(數學應用與信息處理綜合訓練中心),現有設備2699台(套),總值1200餘萬元,其軟件工程實驗室、軟件創新開發活動室、網絡服務平台都服務于專業建設。根據我校圖書館統計資料顯示,到目前我校館藏計算機與信息類專業圖書14587冊,期刊36種共10815冊;中文專業電子期刊37526冊,外文專業電子期刊26315冊。同時,數學與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自建的專業文獻資料室藏有最新專業圖書2000餘冊,音像資料光盤100多張。文獻資源的數量、種類完全滿足專業學位建設的需要。 (4)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軟件工程專業堅持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專業實踐實習學校和單位密切合作,建立了,遍及湖北以及軟件産業比較發達的北京、深圳、成都、福建、上海等地的校外專業實踐實習基地近20個。與深圳軟件園、武漢微普信息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等公司企業建立長期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滿足軟件工程專業教學中見習、實訓、實習和産品研發的需要。 近年來,軟件工程專業的教師有5名教師具有“系統分析師”、“系統架構師”的高級資格和認證,有15名教師具有“軟件設計師”等中級資格認證;另外,2006級軟件工程專業學生榮鐵通過了“系統分析師”資格認證;餘未榮獲“ITAT”國家二等獎;具有“軟件設計師”等中級資格認證的學生總數達100多人。
|
2、前期工作基礎(包括在培養模式創新、聯合培養機制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已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培養模式創新 軟件工程專業在近幾年的專業改革與建設中,為突出培養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根據專業發展前沿和産業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技術、技能要求的變化,深化“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實質性關系,實現學校教學資源和地區企業實習實訓資源的優化整合,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突出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特征,強調創新實踐能力和就業競争力的培養,更好地滿足地區産業對多層次軟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建立以“校企聯合”的應用型、複合型、技能型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在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1) 改革培養方案,強化教學實踐能力的訓練 軟件工程專業在近幾年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實施中,加大實踐實訓課程、軟件應用開發等專業課程的權重比,加強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在2012年專業教學計劃修訂時,把原來8周的實習調整成為16周的實習。以上改革從目前來看效果明顯。 (2)加強課程建設,強化創新實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以課程教材建設和精品課程建設為手段,推進教學改革。按照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教學内容,加強課程教材建設,自主編寫和完善系列專業課程教材,使教學内容充分反映特色專業和軟件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依托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完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根據人才培養目标建設穩定優良的核心課程實踐平台,基于建設綜合實訓平台滿足專業實踐教學需求,實施包括專業課程實踐、綜合實訓、創新項目開發、科技競賽和職業認證在内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創新實踐動手能力。 通過制定校企聯合人才培養計劃、課程置換、專業實訓、項目合作等方式實施聯合人才培養,不斷提高課程和特色專業建設質量,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打造出有紮實理論功底和掌握專門技能的專業人才,以滿足地區經濟發展所需且緊缺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3)更新理念,以生為本,實現“教、學、用”一體化教學方式改革模式 重視“以生為本”、“學思結合”、“學以緻用”的教學思想,深化教學研究,更新教學觀念,營造重教愛學的良好學風,加強創新實踐和“雙師型”教學模式的建設;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實訓主線”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引導的積極作用,引入先進教學手段,利用豐富的案例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推進教師以案例驅動、學生以任務驅動、實訓以項目驅動的教學方式,在做中學、用中學,學以緻用,實現知行無縫對接,教、學、用一體化。 (二)聯合培養機制創新 軟件工程專業近幾年與專業實習實踐基地單位密切合作,加強“雙師”建設。軟件工程專業聯合培養主導思想是:創新機制,多管齊下,實現信息化的“共育、共管、共評”教學管理方法。倡導以生為本,引入先進的教學管理理念和成果,實施教學管理改革,規範教學過程管理,強調自主管理的教學管理理念,建立信息化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通過校企雙導師制、彈性學分制、創新學分制、專業技能達标制等有效舉措,實施學校與行業、企業“共育、共管、共評”的教學管理機制。 (三)師資隊伍建設 優化結構,精心培育,建立“雙師型”教學團隊。通過建立教師交流、培訓和深造的常規機制,健全“雙師型”結構教師隊伍培養和評聘制度,建設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和合作教學機制,推進校企之間技術研讨和經驗交流的制度化建設。 健全教師培訓機制和激勵機制,以全面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為中心,以優化結構為重點,同時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實行學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之間的互動協作模式,逐步建立一支教學水平高、結構合理、教學理念先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四)實踐基地建設 軟件工程專業近幾年來,一方面注重加強校内實踐條件建設,以建設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數學應用與信息處理綜合訓練中心”為契機,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建設,增加實驗室開放時間,通過實踐訓練、以考促訓、以賽代訓、學訓結合等多種方式,開拓學生視野,顯著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使學生了解IT行業的職業技能需求情況,方便學生就業,也真正實現了專業辦學與就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另一方面,軟件工程專業加強了校外實踐實習基地建設力度,努力提高師生對項目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制訂和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實踐實習制度,培養了一支較強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先後建立有專業校外專業實踐實習基地近20個。
|
三、實施方案
二 實施方案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軟件工程專業實施方案
1、指導思想與培養目标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樹立全面發展和多樣化的人才觀念,樹立主動服務國家戰略要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觀念。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借鑒世界先進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系統改革人才選拔和培養模式,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選拔一批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優秀學生,為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提供優質生源保障,将參與計劃的學生培養成為适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
在具體培養過程中,将立足地方院校工科特點,以服務區域經濟為出發點,面向軟件開發技術前沿,培養掌握紮實的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和牢固的軟件工程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國際化視野,适應我國軟件企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與職業道德、軟件工程意識和素質,富有進取精神和人文精神,具備較強的社會适應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能在工程現場從事軟件工程技術應用開發工作,工程功底深厚的軟件工程師。
2、學生的選拔、退出與滾動機制
參加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學生将組成單獨的實驗班。參與的學生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公開選拔,整個過程要做到信息公開、流程規範、溝通及時。采自願申請和擇優選拔相結合;以學生綜合能力為主要參考指标,注重對學習狀況和态度的考察。
(1) 報名:軟件工程等相關專業2013級本科學生均可報名。報名者需填寫《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選拔申請表》 。
(2)審查:根據相關課程的考試成績,由數計學院進行初步審查,按招生人數(10名)的1.5倍确定面試人員名單。
(3)面試:考核包括知識面、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隊精神以及實踐動手能力等,确定最終入選名單。
(4)入選名單上報教務處。
(5)學生必須如實填寫報名表,如有弄虛作假者,一經發現,取消進入卓越工程師實驗班資格,并按學校有關規定處理。
(6)進入卓越工程師實驗班學生如有違紀違規等行為,可以取消其試點資格;另外,學生若确因客觀原因,難以适應“卓越計劃”的要求,也可以提出書面申請,經審核通過後退出實驗班,轉到本專業普通班繼續學習。
(7)每年春季學期第1周以及秋季學期第1周前完成對實驗班的學生考評工作,對于不适合在實驗班繼續學習的學生進行滾動流動機制。
3、培養模式
采用“導師+項目+企業”緊密結合的,專業負責人就是項目負責人,所在學院負責指導和協調。校企聯合培養、強化實踐。采用“2+1+1”人才培養模式:将四年制本科生的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學生在學校前兩年完成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大三主要由“雙師”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擔任專業必修課程的教學,同時學生還要求利用暑假時間進入IT企業進行為期四周的專業見習;學生最後一年進入生産企業進行專業實習。
這種“2+1+1”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兼職教師的先進技能和實際開發經驗,使學生盡快熟悉企業環境,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學生第四年到生産企業結合自己的畢業論文(設計)進行“教、學、做”一體化的專業實習,進一步加深、細化、熟悉已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提高職業素養,從而達到培養應用型、複合型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标。
建立 “2+1+1”三段式9學期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堅持工程能力和素質培養四年不斷線的原則,将工程項目教學法貫穿整個教學環節,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
前四學期“重基礎”,即重點完成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通過強化數理基礎模塊和注重專業基礎模塊教學,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和創新方法、創新工具的掌握,讓學生更早了解工程背景,為專業後續模塊學習和工程能力培養打好基礎。從第二學期開始為每位學生配備校内專業指導教師,負責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專業選擇、學習進程規劃和學習方法等進行指導。
第五學期是一個特有的實踐教學環節。在大二結束安排一個認知實習學期,變八學期為九學期。認知實習是一種“面向專業、基于問題”的學習,學生在還沒有完全掌握本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參與到具體實踐中去,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然後帶着問題再來學習,從而有效提高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對自己未來将從事的職業有更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和做出有針對性的規劃,為選擇後兩年的專業方向做好準備。同時,認知實習使學生學習和實踐軟件企業的管理運作、業務流程及項目開發流程,了解企業對員工知識結構、技術技能、團隊合作的要求,體驗企業文化氛圍。第五學期為校企聯合培養第一環節,由企業安排資深工程師作為企業指導老師,主要對學生在現場實踐期間進行指導。自此,針對每位學生的“雙導師”指導模式正式形成。
第六、七學期“精方向”,即在雙導師指導下,學生在特定的專業方向進行深入學習。采取基于項目的教學模式和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學習模式,培養學生從工程全局出發,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各種技術和現代工程工具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及綜合素質,強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另外,通過加強與軟件企業合作,完善雙方模塊的學分認證标準,學生在此環節獲得的學分雙方互認,并頒發相關證書,從而将軟件行業所需要的專業能力融入人才培養體系。
第八、九學期“強工程”,學生将利用一年時間到企業進行項目實訓和做畢業設計(論文),通過企業項目實訓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工程實踐環節,強化學生從事工程實踐所需的專業技術能力,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要求來源于企業,做到100%真題真做。
4、課程及師資安排
(1)組建導師團隊
建立健全校内外雙導師制,即每名學生必須至少配備兩名導師(校内、校外各1),以校内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校内校外的所有導師統一組成一個導師團隊,讨論制定培養方案,完善培養計劃,對整個培養過程進行全程跟蹤,監控。
(2)制定專有的培養計劃,面向應用設置課程
本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将把工程師培養分為校内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培養階段。針對每個培養階段,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學生原培養方案中的校級選修課、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得學分,由導師制定的培養計劃替代,允許學生跨年級、學期提前(或延遲)修讀原培養計劃中的課程。課程設置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标。
(3)強化實踐教學,重視自主學習
教學内容要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要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拟訓練等方法。
加大實踐環節的學時數和學分比例,學生要提交實踐學習計劃,撰寫實踐學習總結報告。
5、教學條件及保障
(1)加強組織領導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成立院“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辦公室,辦公室由院長任主任,全面負責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政策的制定、職能部門關系的協調、人财物資源的分配和調配。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任副主任,具體負責實踐教學的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實踐教學基地管理、實踐教學的組織、指導和監控等工作。
(2)保證資金投入
學院設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項建設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以支持“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
學院設立“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獎勵資金,以表彰對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做出傑出貢獻的校内外指導教師和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典型。
增加經費投入,購置更新儀器設備,改善教室、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條件,以便更好的服務于實驗班的課堂教學和實驗實踐教學。
(3)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以建設“雙師型”、企業兼職教師隊伍為突破口,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優化、富有活力、具有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從社會上和産業部門中聘任有專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授或兼職講師。兼職教授/講師以兼課或講座、報告會等形式成為師資的組成部分,把工程實例、工程意識、工程文化和工程精神帶到校園、帶進課堂、傳授給教師,并與專業教師深層次合作,結合理論模塊進行相關實訓。
選送具有潛質的優秀中青年教師深入企業在崗培訓和合作開展“産學研”項目,鼓勵教師報考“系統分析師”、“系統架構師”等高級資格和認證; 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行在職學習、在崗進修、脫産進修,到國内外高校作訪問學者,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
(4)實踐場地支持
在現有的各專業課實驗室和“軟件創新工程基地”的基礎上,為參與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學生和教師,提供專有的實驗場所和相關設備,建立單獨的卓越軟件工程師訓練實驗室。
6、評價方式
積極探索評價方法的改革,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以客觀、公正、合理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為原則,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和應用創新能力進行多方位的評價。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筆試、口試、報告、答辯、論文和項目成果相結合,第一課堂考核與第二課堂考核相結合,校内老師評價與企業導師評價相結合等評價方式。
(1)理論學習成績的産生
由課堂筆記、實驗、階段性測驗、小論文、作業、期末考試等幾部分成績組成。
(2)實踐環節成績評定
在工程設計和項目實訓方面,對學生進行現場答辯并驗收項目成果及實訓(設計)報告,教師根據其實訓(設計)過程表現、答辯表現和實訓(設計)報告綜合評定實訓(設計)成績;在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方面,學生在企業實訓、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期間,指導老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對學生完成的階段性任務質量、綜合表現、具備的能力、撰寫的項目文檔進行過程考核。最後,由校内老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答辯委員會對學生提交的項目成果進行評閱答辯,答辯委員會根據答辯表現、過程考核成績、項目文檔規範、以及項目的系統性、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等方面進行考評并給出成績。
(3)學生畢業條件
要求完成相應專業要求的學分;具有良好外語溝通能力和文檔讀寫能力;獨立完成一個軟件系統,文檔齊備,代碼量不少于1萬行;獲得軟件行業相關的資格(水平)證書。
(4)實驗班最終目标
80%以上學生在核心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與項目相關)2篇以上或獲得相關技術專利一項,或高質量就業率達到80%(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考研、出國、通過人事招聘考試并錄用、應聘到國内行業100強企業就業)。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2013年10月20日
三 開班典禮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項目
軟件工程專業首屆卓越工程師實驗班舉行開班典禮
2013年10月月25日下午,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項目軟件工程專業首屆卓越工程師實驗班開班典禮逸夫樓506舉行。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院長張青教授、副院長何中林教授、楊族橋教授、校内指導老師朱澤民、肖飛、周靜出席了此次開班典禮。學院2013級卓越軟件工程實驗班的6名學生參加了此次活動。開班典禮由何中林主持。
首先,由張青院長緻辭并作重要講話。她對6名同學成為首屆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卓越工程師實驗班的一員表示熱烈的祝賀,該實驗班采用“導師+項目+企業”,“2+1+1”三段式9學期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她希望通過校企聯合培養方式,将工程項目教學法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強化實踐,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同時,張院長對卓越班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希望和要求:一是要追求卓越,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和實踐中,要不怕苦、不畏難,不僅要打好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更要樂于走進實驗室、走進企業,向自己的導師及企業管理人員和企業工程師們學習,注重對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成為優秀的工程人才;二是充分利用好人才培養平台,積極與校内、校外導師及工程師們密切合作,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和協同機制,廣泛開展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有序推進各階段工作的開展;三是牢記使命,成為卓越工程師,真正體現出同學們的卓越素質,成為“面向産業、服務社會”的IT應用型卓越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貢獻,同時提高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的社會影響力。
随後,副院長楊族橋宣布了卓越實驗班導師安排,他從社會發展和應用型人才需求的角度,諄諄教誨首屆卓越班的同學們,要珍惜寶貴的學習和實踐機會,做好其它班級的表率,早日成為社會需要的卓越人才。
最後,副院長何中林從培養目标、學生的選拔退出與滾動機機制、培養模式、課程及師資安排、教學條件及保障、考核評價方式幾個方面對卓越工程師實驗班軟件工程專業實施方案作了相關說明。
開班典禮結束後,全體師生在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軟件創新工程基地進行了參觀,并給每一位卓越工程師實驗班學生安排了一個專用座位。
四 培養對象
孫玲玲,女,1994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湖北省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軟件工程201302班班長,團員,身高:169cm,體重:54kg。我的愛好與興趣是練跆拳道、打羽毛球、聽音樂、看小說。我喜愛的書籍:《史蒂夫·喬布斯傳》、《人生》、《李開複職場日志》等。從2013年9月進入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以來,我在學業及個人素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培養和鍛煉,平時對自己要求較高,能用科學發展觀來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能清醒的意識到自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對個人的人生理想和發展目标,有了相對成熟的認識和定位。在專業課程學習上,我極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學能力。在專業技能上,為适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将認真學習各種專業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挖掘自身的潛力,結合每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機會,逐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協調組織和管理能力。這份職業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我們隻有不斷汲取新知識,才不會落伍,才可能戰勝自己。誠信、堅毅是我引以為豪的優點,也為我争取來了别人的尊重。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我從小就以主動承認錯誤、言而有信為榮,以不守時、阿谀虛僞為恥。我一直追求人格的升華,注重自己的品行。我認為,品德不僅是本身的素質修養,更是個人對整個社會的責任。我們享受了活在這個世界上權利,就有義務對社會為自己的言行負責。高尚的品德,是我們在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的基本要求,是我們不辜負父母養育和祖國期望的前提。大學,塑造了一個健康的我;大學,塑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我;大學,塑造了一個嶄新的我,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我。大學生活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小段,閃閃發光的一小段。它包含了多少汗水與多少收獲……相信這些經曆和積累都将成為我人生道路上輝煌的裡程碑,它們為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隻要時時回顧,不管多遠,我都不會迷失方向。我堅信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努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迎接挑戰,為社會貢獻我畢生的力量。
胡雨娣,女,出生于黃岡市蕲春縣,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軟件工程專業201301班學生。自2013年9月進入黃岡師範學院學習,已半年有餘。入校以來,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我認為大學是一個能學到很多東西的地方,在這裡,我也培養了許多興趣。我的興趣廣泛,喜歡運動,在高中時還參加了學校的體育隊,後因身體原因無比惋惜地退隊,運動不僅對身體好,還能鍛煉我們的身心,而且,本意志薄弱的我,由于體育選練,我的意志力得到了鍛煉。而在有時間的時候,我還喜歡進行短途旅行,旅行是一個真正能放松身心的方式。在旅行中,我們能開闊我們的眼界,認識更多的事物。這次被選為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第一屆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的一員,我感到萬分榮幸。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而對于我們這個專業的學生來所,能得到這個機會,是莫大幸運。我将會借這次機會,努力學習,充實自己,學好專業知識,成為新世紀的IT人才,而這也将是我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我将一直向前。
劉茜,來自美麗的徽州古城。是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軟件工程專業201301班的一名學生。因為興趣的關系,蠻喜歡現在的這個專業。大一期間,我始終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發展為努力方向,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适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我認真學習各種專業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挖掘自身的潛力,結合高三暑期社會實踐機會,從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協調組織和管理能力。“學而知不足”是我念書期間學習和工作的動力,除了必修課之外,我還堅持自學了Office、Photoshop等多種專業軟件。學習之餘,我還不忘堅持參加各種體育活動與社交活動。喜歡冒險,嘗試新鮮的事物。在思想行為方面,我作風優良、待人誠懇,能較好處理人際關際,處事冷靜穩健,能合理地統籌安排生活中的事務。
楊文培,1993年出生于貴州省天柱縣,侗族,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軟件工程專業201301班學生。個人比較愛運動,幾乎所有能鍛煉身體的運動項目我都喜歡,比如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等運動。對于詩歌,我比較喜歡毛澤東和徐志摩的詩歌,讀毛澤東的詩,能給我一種敢于氣勢磅礴吞山河的胸懷,讀徐志摩的詩,能讓我置身于柔情美景中的陶醉。我的父親下象棋比較厲害,從小我就受到父親的熏陶,導緻我也很喜歡下象棋,我喜歡挑戰,常常和比我厲害的高手切磋棋藝,這樣能讓我的棋藝增長得更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的夢想是做一個真正的卓越人才,在大學剩下的時光裡,我将懷揣着我的夢想,珍惜每天每分每秒,迎接挑戰,挺起胸膛又何懼風浪呢,加油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吳善超,男,出生于1994年10月26日。安徽銅陵人。身高183cm,體重80kg。熱愛書法,計算機,中國象棋,連珠五子棋,看小說等。團員,曾就讀于銅陵市愛國小學,銅陵市第十二中學,銅陵市第三中學等校。現就讀于湖北省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計算機學院軟件工程201302班。自2013年9月入學以來,我積極參加學校學院組織的各項活動,努力要求自己。嚴于律己,對待問題以一顆求知求真的恒心,做好班級學院交代的每一件事情。并獲得一定的成績。現在擔任職務有:學校”三字一話”上崗輔導員,學院辯論隊成員,院學生會成員,班級紀檢委員等。善于思考,是我的優點之一,從小就喜愛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充滿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在品行上腳踏實地,不浮誇,不脫離現實。對人誠實,友善,在父母的教誨和熏陶下尊重師長,虛心求教。大學于我的理解是一個人從雛鷹到雄鷹,從襁褓中的幼兒到堅毅的成人的最後一步。我們要把握好這一次機會,努力要求自己,學好專業知識,為自己步入社會打好基礎,突破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卓越知識,卓越品德,卓越實踐經曆的優秀大學生。努力吧!積累資本。讓我們向獵豹般奔跑,雄鷹一樣翺翔,拼搏出屬于我們自己的一片天空吧!!!
丁聰,男,1994年出生,來自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現就讀于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軟件工程專業201301班。個性樂觀向上,冷靜,理智,堅強,如海鷗有搏擊風浪的勇氣,不畏艱險。喜歡打乒乓球、網球、閱讀文學名著。運動過程中,我可以忘卻煩惱,體會那種酣暢淋漓帶給我的放松感。正如德國詩人歌德所說:“讀一本好書,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閱讀過程中,可以領略前人的智慧和風采。“人,要精彩的活着”。我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成為軟件行業中的佼佼者,奮鬥每一天,讓自己度過一個無悔的青春。
五 導師安排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2013年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項目——軟件工程實驗班學生及導師安排 | ||||||||
項目名稱 | 指導教師 | 學生 | ||||||
導師姓名 | 職稱 | 姓名 | 性别 | 班級 | 聯系方式 | |||
卓越工程師實驗班 | 張 青 | 教授 | 823963996 | 吳善超 | 男 | 軟工201302 | 18772392942 | 739455901 |
卓越工程師實驗班 | 何中林 | 教授 | 985971335 | 丁 聰 | 男 | 軟工201301 | 18772386157 | 996859985 |
卓越工程師實驗班 | 楊族橋 | 教授 | 569352728 | 胡雨娣 | 女 | 軟工201301 | 18772503370 | 2587272278 |
卓越工程師實驗班 | 朱澤民 | 系統分析師/副教授 | 16650709 | 孫玲玲 | 女 | 軟工201302 | 18772393040 | 1689932877 |
卓越工程師實驗班 | 肖 飛 | 系統分析師 | 14321473 | 劉 茜 | 女 | 軟工201301 | 18772517417 | 414673055 |
卓越工程師實驗班 | 周 靜 | 講師 | 10490750 | 楊文培 | 男 | 軟工201301 | 18772392640 | 1164180794 |
六 學生作品
01-吳善超課程設計/upload/20140514/2014051410314292.doc
02-丁聰課程設計-圖書館管理系統課程設計報告/upload/20140514/2014051410321738.doc
03-胡雨娣-車票管理系統課程設計報告/upload/20140514/2014051410324151.doc
04-孫玲玲課程設計/upload/20140514/2014051410335943.doc
05-劉茜課程設計 /upload/20140514/2014051410343417.doc
06-楊文培學生學籍管理系統課程設計/upload/20140514/2014051410350093.doc